在“2016教育金宗奖颁奖盛典”上,很多教师,特别是大山里教学、支教的那些人坦言,从来没有想过有朝一日能走一趟红毯,参加一个场属于自己的盛会。1月13日,品途商业评论记者参加了由疯狂老师举办的这场大会,除了冷静地思考家教O2O这一年来的成绩单和背后的商业逻辑,笔者也感动于,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里依然有人坚守应有的价值观,本该是半公益性质的教育事业,并没有被完全抹上商业色彩。
家教O2O:补贴or不补贴,在“滋生恶”与“放慢脚步”间的衡量
课外辅导市场体量庞大,传统一对一辅导弊端很多,因此家教O2O在2015年开始飞速的发展,赛道很快被占满,资本的力度在“寒冬”来临之前也一直很大。
但很快,人们发现了家教O2O在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,为首的便是金钱补贴下烧钱、刷单问题的存在。在补贴最盛的时期,有业内人士估算家教O2O平台每个月至少要烧上千万元,而烧钱滋生的刷单问题成了这个行业发展最大的绊脚石。
在取消补贴之后,一些为了利益而来的人逐渐离开平台,留下了一个较为健康的环境,真正相信平台的人开始回归。有些老师在补贴期里不敢参与,担心是个“不靠谱的互联网公司”,在正常的状态中开始慢慢进入这个平台。
钱当然不能决定胜负,创业黑马集团董事长牛文文说,做生意最基础的是创造价值,而去年O2O最疯狂的时候是去补贴价值,用钱来买用户并不是一件靠谱的事情。在高质、低频和非常垄断的行业,补贴大战有一定成功的机会,比如滴滴用100万美元换来了出行领域的老大地位。但其他行业未必可以用补贴的方式走完,疯狂老师及时收手,很多家教O2O企业也都看到了问题的症结,纷纷开始了良性的发展。
中国的很多互联网企业能赢,却没有价值观,一定会反过来被国人拷问,这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,相信未来的成功更多的是价值观的成功。
独立教师群体慢慢崛起,家教O2O的大机会来临?
在线教育里有很多创业路径,O2O、工具、题库、答疑、内容,等等,但针对K12这个特殊的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两种:一类是试图用技术和产品去取代老师的作用,一类是用技术和产品去武装老师,让老师变得更强大。
那么,究竟是替代还是武装呢?教育的主场景是校园中的教与学的过程,需要老师和学生的面对面,特别是从K12的人群特征来说,未成年人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自觉性和自律性,老师的教学和监督角色不可或缺。而无论是直播、录播视频还是内容、工具服务商,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,都只能是面对面教学主场景之外的辅助场景。
可以说,不论从哪个路径进入K12,最终都绕不过老师这个角色,所以,取代老师不如提高老师的工作效率。张浩认为,老师这个群体可以被分为三个“极”:
第一极是公立学校的老师,他们最稳定,同时也受到了太多体制内的束缚;
第二极是培训机构的老师,他们在过去教育产业化的助推下,也成为了一个庞大的群体,但不可否认他们也受到了很多压榨;
第三极是“独立教师”,也就是家庭教师,游走在体制外,他们数量众多但一直被忽视。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,这样的标签也许并不被人认可,大部分人对于这样的职业遮遮掩掩不愿意告诉别人,因为这好像既不稳定也不够规范。但教师就是一个匠人,他完全有能力依托自己的这门手艺自有生存下去。
而移动互联网,正好可以搭建这样一个平台,把过去松散的、不成体系的、各自为政的,被整个社会边缘化的独立教师庞大的群体,一个一个凝聚起来,然后给他们贴上一个统一的标签,让他们得到整个社会的正视。
不过,家教O2O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基于用户的位置来寻找合适的老师,地理范围会有比较大的限制。中国的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什么?教育公平问题亟待解决,特别是教师资源分配不合理,优秀的老师都集中在金字塔尖,边远地区如何能触及的到?又何谈家庭教师的辅导?“独立教师”群体散落在各地,在移动网络覆盖面并不广的地区,这些老师同家教O2O平台的合作就不那么容易了。
如果单纯讲家教这件事,它把教与学的场景从校园里搬到了校园外,虽然是老师和学生面对面, 仍被很多家长看做主线之外的事情。况且,家教O2O还面临着传统一对一辅导机构的博弈,是否能从根本的品质上去把控教学质量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。如果做教育行业的平台也作假,对师资的选择饥不择食,那么对不起的就不仅是市场,更是家长与学生的信任。